2025年6月5日,世界環境日。佛山高明荷城廣場,人們手提塑料瓶、舊書刊,自發排成長隊安靜等候,只為將這些廢棄物兌換成新鮮的綠蔬、青翠欲滴的水果與一袋袋大米。承諾墻上,密密麻麻的簽名書寫著共同守護家園的鄭重承諾;不遠處,垃圾分類游戲區傳來陣陣歡聲笑語,環保理念在寓教于樂中悄然生根。
6月5日上午,佛山綠能公司在高明荷城廣場開展世界環境日公益活動
而在一天前,禪城鎮安污水處理廠內,一群學生屏息凝神,親眼見證了渾濁發臭的污水,經過一系列科技工藝的層層洗禮,最終恢復清澈透明。這些鮮活生動的場景,正是佛山市水業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佛山水業”)在世界環境日最有力的行動宣言。
6月4日,廣東環境職業學院學生參加鎮安污水處理廠世界環境日活動
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是“美麗中國我先行”,而對佛山水業而言,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。它是融入血脈的使命擔當,是貫穿于污水處理、生活垃圾資源化、醫療廢物安全處置、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四大核心領域的行動哲學:讓每一克廢物找到歸途,讓每一寸土地重獲生機。廢棄塑料與翠綠蔬果的交換,污水與清流的強烈對比,如同一面明鏡,映照出佛山水業以黨建為舵、科技為槳,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深水區勇毅前行、破浪揚帆的堅定身影。
核心驅動:
紅色引擎賦能,綠色發展惠澤民生
在佛山水業高質量發展的壯闊征程中,黨業融合始終是驅動前行的核心“紅色引擎”。佛山水業黨委深刻把握“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、做強了就是競爭力、做細了就是凝聚力”的豐富內涵,錨定“再造一個新佛水”戰略目標,將黨的領導深度融入工作中各個環節,推動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、深度融合,釋放出澎湃的綠色發展動能。
強化思想引領與制度保障:佛山水業黨委堅持運用黨的創新理論,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武裝思想、指導實踐,深刻領會“美麗中國我先行”的時代要求,精準錨定綠色發展的方向。創新開展“黨建引領,百日攻堅”行動,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領題攻堅、黨員突擊隊奮勇沖鋒在污水處理、土壤修復等前沿戰場,高效破解發展難題,鍛造環保鐵軍的過硬作風。同時,把綠色發展指標納入考核體系,使黨建“軟指標”成為推動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的“硬任務”。
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(佛山綠能環保電廠)舉行暑期研學活動
踐行社會責任與惠民擔當:佛山水業始終將社會責任扛在肩上,將發展成果回饋社會,深入踐行“惠民利他”的“善水”文化,鑄就責任國企形象。2025年,佛山水業計劃改造至少8000戶居民小區二次供水設施(入選佛山市、禪城區兩級民生實事及發改重大項目),筑牢用水安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積極參與“百千萬工程”,助力美麗鄉村建設,下屬固廢事業部黨總支攜手高明明陽村,創新打造“紅色+綠色+古色+特色”文旅路線,樹立社企協同發展新標桿。此外,佛山水業依托省級環保科普教育基地(綠能環保電廠、城北污水廠)持續開展研學活動,累計接待超萬人次;“善水”志愿服務隊常態化活動超570場次,該志愿服務項目是佛山市國資國企唯一獲評佛山市“最佳志愿服務項目”的典范。
紅色引擎驅動綠色變革,佛山水業將黨的政治優勢、組織優勢深度融入發展戰略,持續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動能與創新勢能,以先鋒實踐詮釋“美麗中國,我是行動者”的擔當,為擘畫美麗中國新圖景凝聚堅實力量。
矩陣構建:
守護凈水凈土,賦能廢料重獲新生
在紅色引擎的強勁驅動下,佛山水業各大核心業務板塊協同發力,構建起覆蓋“水、固、危、土”全鏈條的綠色發展矩陣,以實際行動踐行“先行者”承諾。
城北污水處理廠(地埋式)
面對節能降耗與資源化利用的行業大考,佛山水業下屬9座污水處理廠,水質連年100%達標,東鄱污水處理廠污泥脫水干化項目榮獲“2023年生態環境保護示范工程”。農村污水治理站點遍布三水、南海、韶關樂昌等多地,憑借出色的運營管理,三水區黃竹坑站點被省農污治理大會評為“運營管理優秀案例”。
數字化轉型是核心驅動力。經過近幾年建設,佛山水業成功打造“排水事業部生產運營一級管控平臺”“智慧管控平臺”“高明區管網信息平臺”“農污信息化平臺”四大系統,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。此外,積極響應國家減污降碳戰略,通過智慧化平臺推動低碳實踐:提升關鍵設備以提高能效,安裝智能電表,實現對能耗的精準監控;智能調控水泵系統,降低能耗試運行效果顯著;智能投藥系統動態優化藥劑用量,大幅減少碳排放。同時,針對不同污水廠特性,實施“一廠一策”定制化節能降耗方案,確保技術精準落地。憑借低碳技術創新和設施設備綠色升級,南莊、東鄱污水處理廠于2024年成為全國首批獲頒低碳運行服務認證的單位,標志著佛山水業在綠色轉型方面步入行業領先隊列。
佛山綠能環保電廠
守護凈水凈土之外,佛山水業同樣致力于為城市代謝產生的生活垃圾找到綠色歸宿。每天,來自佛山各區域近3000噸的生活垃圾會被送到佛山水業下屬綠能公司,開啟一段“重生”之旅。依托先進的焚燒技術,在遠優于國標和歐盟標準的煙氣指標的管控下,這些廢棄物被安全高效地轉化為點亮千家萬戶的綠色電能,年發電量超4億千瓦時,滿足約50萬居民用電,等效節約標煤約14萬噸。
為服務“無廢城市”建設,綠能公司成功構建了“生活垃圾+多源固廢”循環經濟模式,實現一般工業固廢、市政污泥、餐廚廢渣等多源廢棄物“一站式”協同處置與資源化。團隊勇于創新,成功應用自動疏通技術解決滲濾液導排難題,大幅提升效率與安全。其自主研發的深度脫氮技術,有效破解老齡滲濾液處理“高成本、高能耗、高碳排放”的“三高”困境,并榮獲“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”二等獎,彰顯了在固廢資源化領域的領先實力。佛山水業正不斷優化工藝,守護綠水青山,培育全社會的環保自覺。
佛山綠健公司智能機械臂在卸料
如果說生活垃圾處理關乎城市日常運轉,那么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則是關系著公共衛生安全的隱形防線,在這道防線上,佛山水業下屬佛山綠健公司樹立起智能收運垃圾平臺的“雙碳”標桿。作為廣東省首批“雙碳”試點企業,順利完成“醫療廢物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認證”,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實踐范本。
以創新為核,綠健公司構建了覆蓋收運、處置、服務的智能化全鏈條解決方案。“智能站點+智慧收運”破解了小散醫療機構收運難題;“機器人+智能倉庫”實現處置自動化,極大提升安全與效率。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融合,實現了數據溯源、安全處置與智能決策,形成可推廣的智能管理模式。其“綠色化+數字化”創新實踐,成功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、市工程技術中心及省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多項認定,為公共衛生安全筑起堅實的科技屏障。
鐵人環保公司使用無人機噴施葉面硅肥
保障環境與健康安全,不僅需要處置好當下的廢棄物,更需要喚醒土地的生命力,讓每一寸土壤重新煥發生機。佛山水業下屬鐵人環保公司化身“土壤醫生”“作物營養師”“產業賦能者”,以科技為筆,通過系統性土壤和作物賦能方案,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綠色動能,其硬核實力在全國廣袤田野得到驗證。
在廣東南雄,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,為中藥材種植“把脈開方”,將復雜的土壤改良技術轉化為農戶聽得懂、用得上的實操方案;在廣東湛江,無人機精準噴施核心產品“噴噴富”,促進水稻光合作用與養分吸收,實現平均增產超15%;在黑龍江五常,創新嘗試在育秧期開展“土壤+葉面”的有機綠色賦能方案,賦能后的水稻秧苗莖稈變粗,根系更長、更發達,水稻抗性增強。如今,鐵人環保的技術服務范圍已涉及全國24個省市約800萬畝土地,賦能200多種作物。作為國務院“科改示范企業”,鐵人環保依托強大科研力量,構建起“耕地修復-作物提質增產-產業增值”的生態鏈,通過“環保+農業+產業”融合模式,持續激活地力,孕育產業振興與豐收的希望,在田野間書寫著科技興農、沃土重生的壯麗篇章。
結語:
先行者的環保承諾
當夕陽為高明荷城廣場的承諾墻鍍上溫暖的金輝,那密密麻麻的簽名,如同點點星火匯聚,無聲卻有力地訴說著這座城市、這里的人們對綠色未來矢志不渝的信念與承諾。
從讓污水重獲新生的智慧工廠,到點“廢”成“能”的綠色電站;從筑牢公共衛生隱形防線的安全壁壘,到治愈傷痕大地、孕育豐收希望的科技良方——佛山水業正以技術創新為引擎,系統破解污染治理困局;更以赤誠的紅色初心,深深澆筑綠色發展的根基。
當“美麗中國”從宏偉藍圖走向觸手可及的現實,佛山水業的答卷清晰有力:以先行者的勇氣探索邊界,以實干者的堅韌守護家園。每一滴由濁變清的水流,每一寸重煥生機的土地,每一克獲得新生的廢棄物背后,都激蕩著國企擔當與創新魄力的雄渾交響。
文/霍澤凱、劉薇薇
文章轉載自廣州日報